山西农业大学畜牧学科是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科建设源于1928年铭贤学校创办的农科畜牧组,1958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78年获动物生产学和动物遗传育种学硕士点,1998年获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批准设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科长期坚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的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养殖生产工艺的革新和现代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形成5个特色鲜明、稳定的研究方向:
1.动物繁育调控技术:在改善牛、羊精液品质和胚胎体外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方面成果显著。建立了精子超弱化学发光评价精子质量以及简单快速胚胎性别鉴定新方法;系统研究了硒和维生素E及相关基因对生殖激素的调控机理,揭示了硒与牛羊睾丸发育、生精机能、发情和生殖激素分泌的关系。
2.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在现代(分子)数量遗传理论应用于遗传资源评价和动物遗传改良方面优势明显。充分利用动物遗传资源,继山西黑猪、山西毛肉兼用细毛羊、中国黑白花奶牛山西类群、山西瘦肉型猪4个新品系等的培育后,又培育出山西白猪新品系和晋岚绒山羊新品种;在国内率先对协方差函数估计和Gibbs链的收敛诊断进行研究,解决了因Gibbs链收敛困难而难以广泛应用的难题。
3.单胃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微量元素与维生素营养及二者互作研究方面特色明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动物微量元素营养研究。此后系统地进行了猪和肉鸡、蛋鸡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营养及其互作研究,建立了基于真可利用氨基酸的蛋鸡饲粮氨基酸平衡模式。
4.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营养素和生糖物质调节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和体内代谢的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在继早期参与我国肉牛和奶牛营养需要及饲养标准的制订工作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微量元素、脂肪酸和生糖物质对牛瘤胃发酵、体内代谢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养分消化率的新途径。
5.饲草资源利用:在饲料和饲草营养价值评定与开发利用的研究中成效显著。建立了山西饲料饲草资源营养价值数据库,研究了粗饲料的营养价值及高效利用方式;完成的代表性成果有山西省配合饲料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技术、粗饲料营养价值改进技术、牧草产品的开发与研制等。
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获博士学位21人,博士生导师8人。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98 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论文780余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8 篇;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著作 40 余部。